不忘初心育人才 牢记使命敢担当
三尺讲台的坚守者创新团队的“领头雁”
——记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获得者边喜龙
边喜龙老师1964年出生,1984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授/注册给排水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市政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生态建设示范区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黑龙江省市政工程协会专家、全省农村垃圾处理专家。曾任教研室主任、教学副院长,现任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系系主任。
理想信念坚定,做学生的“传道者”
边喜龙老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始终同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铭记为祖国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课堂上始终融入思政育人元素,35年来坚持每堂课向学生传递时事政治、心灵鸡汤,2018年起在讲授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专思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连续5年被学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连续2年被学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12、2013年评为省师德先进个人,2014年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16年评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道德情操高尚,做学生的“指明灯”
边喜龙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做班主任,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做学生“友”,不做学生“官”,执着育人。他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早晚自习、课间、课堂、宿舍、班级都有他与学生交流的身影,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学习重要性、做人道理,营造了良好的系风、班风、学风。他指导的学生近三年来在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 人获省级三好学生、100 余人获校级表彰。35年来边老师为祖国培养建设类人才1万余名,遍布大江南北。对于毕业多年的学生边老师依然助力他们事业发展、个人成长,为他们所在的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毕业学生懂得“反哺”,帮助学弟学妹解决实习就业问题。“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边老师用他的德行不断教化学生,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
学识渊博扎实,做学生的“引路人”
边喜龙老师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每年讲授专业课程超过300学时。边老师曾赴德学习职业教育理论,将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与国情、校情相结合,开发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市政管道工程施工》课程案例被教育部作为中德培训师资教学案例,被聘为教育部中德师资培训中方专家。主持《市政管道工程施工》、主讲《市政道路工程施工》2门省级精品课程,主讲《水污染控制技术》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水污染控制技术》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边老师育人对象为高职学生,为更好的在教学中还原施工情境,帮助学生技能学习,他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创新校企合作教育“2+1”框架下的“工学融合、项目主导、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的途径。在校学生说“边老师的课堂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毕业生说“到企业工作犹如回到课堂一般熟悉,学校教育让我们实现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边老师用他扎实的学识引领学生成才。
治学严谨精湛,做教学团队的“领头雁”
边喜龙老师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省级优秀团队负责人,住建部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市政工程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专家组专家。在边老师带领下,市政系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专兼结合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边喜龙老师发表论文50余篇;完成教育教学科研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10余部;专利20余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边喜龙老师带领团队教师依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开展职工培训和对外服务,举办市政行业职工技术培训,培训一线施工人员1000余人次。完成绥芬河城市给水管网改造工程、双鸭山市四方台区给水处理及供水管网工程等设计20余项,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为省委扶贫的延寿县农村厕所革命提供方案,出资5万元建设了示范工程,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做献。被聘为黑龙江省生态建设示范区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黑龙江省市政工程协会专家、全省农村垃圾处理专家。
仁爱之心育人,做学生的“守护者”
“带领团队建设发展,让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是边喜龙老师一生的追求。边老师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积极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35年来为200余名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募捐善款2万余元 ,资助学生30人,边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之余,抽时间与学生谈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