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学院对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聚焦“三教”改革,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为统领,创新“标准引领、项目驱动、分类培养、多措并举”的“1246X”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构建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综合能力闭环体系,致力打造师资队伍“新标杆”,实现建设有成效,年年有成果。2018年获国家万人计划名师1名,2019年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获批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20年获国家万人计划名师1名。
一、建设举措
(一)设计好“一个体系”。分析梳理、确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需专业教师的岗位职业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德育能力、服务能力。通过“德能行知”四大维度,涵盖六大能力创新构建“标准引领、项目驱动、分类培养、多措并举”的“1246X”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1—一条主线,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主线贯穿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2—双核内化,即师德素养和双师素质两个核心内化培养体系全过程;
4—四阶递进,即分类重点培养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四类教师;分类培养四类团队;
6—六大项目,即系统实施筑巢引凤、活力激发、金阶梯、双T、破茧成蝶、金智库六大项目;
X—多措并举,即针对不同类别教师主体采用多项举措系统实施项目培养。
(二)瞄准好“一条主线”。“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而课程则是“三教”改革的关键集成点,只有将“三教”改革置于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背景下才更有实效。学院聚焦课程改革“一条主线”,全面统领“三教改革”。2018年出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全员实施第二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
组建323个校企一体课改团队。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并细化分解为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态度点,形成全方位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采用课程矩阵分析方法,融合“1+X”证书试点,创新“成长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共享型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程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项目、分项目(子项目)、任务、知识点四级逻辑结构依据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同时挖掘梳理教学内容中的育人要素,聚焦素质教育,融通教学内容,全过程融合课程思政,完成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结合课程开发成果,校企共建活页式教材等教学资源。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到教材中去,开发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素材”的立体化校本教材,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三)打造好“一系列标准”。
一是制定校本师资分类遴选标准。出台《名师建设标准》、《专业带头人选聘、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骨干教师选聘、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等遴选标准,明晰教师发展方向。
二是建立“学术行为规范+爱岗敬业守则+业绩评价标准”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塑造工程”,师德素养内化体系全过程。
三是制定《奖励性绩效津贴实施办法》。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和动力。
四是出台《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和完善外聘兼职教师的聘用与管理,形成稳定外聘教师队伍。
(四)舞动好“一套组合拳”
一是打造分类发展平台。
1、打造分工协作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发展平台。出台《院级教学团队评选办法》,制定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三级规划,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发展平台。出台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3、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创业教师人才。
4、打造服务平台,培训中锤炼师资队伍。发挥学院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用,统筹师资力量,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开发教师培训课程资源。
二是系统实施六大项目。
1、活力激发项目。推进机制和制度创新,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实践等能力的提升构建系统保障平台。
2、筑巢引凤项目。聚焦领军人才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匠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构建以“项目+工作室”为特色的培养模式。
3、金阶梯项目。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分别实施“七个一举措”、“五个一举措”。每年参加国际交流会议1次或国外大学研修1次;参加国内培训至少1次;承担科研项目1项;参与开发实施1门项目模块课程;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至少1篇;联系1家产教深度融合企业;担任1个社会兼职;参加大赛或指导学生大赛1项,完成教师的梯队培养。
4、双T项目。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教师的实际需求,举办“新型课堂”活动,推行“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企业实践”计划等,完成教师全员培训任务。
5、破茧成蝶项目。系统实施新教师导师制,组织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沙龙”等活动,完成新进教师的培养任务,实现“一年入门、二年达标、三年成熟”的目标。
6、金智库项目。向外借力、借智,实施外聘教师专家库建设计划,组建学院外聘教师“智库”。
二、建设成效
通过系统实施培养体系,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德育能力、服务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
(一)教学能力显著提升。组建校企一体课改团队323个,完成新型课程体系构建,资源开发;教师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立项建筑智能化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院级标准在线开放课程13门;编写职业规划教材20部,获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9部,获黑龙江省首届教材建设奖11项;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
(二)队伍结构化、双师化建设成效显著。培养国家万人计划名师2名,省级名师3名,培养专业带头人40名,骨干教师50名,新进教师76名,聘用兼职教师339人,企业实践100多人次;建成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1个,院级2个;建成名师工作室4个,匠师工作室1个。
(三)队伍科研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通过培养体系实施,申报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横向课题13项,参与社会服务工程项目46项,两年社会培训人次1.94万人次,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四)分工协作的团队建设卓有成效。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获批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校企一体构建结构化教改示范团队8个;立项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团队8个;打造创新创业团队4个。
(五)培训成效显著。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建筑施工类双师型培训基地,举办高职师资培训班19期,培训职教师资近千人,社会效益显著。
三、建设展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和“1246X”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相对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框架和模式,形成系列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项目和举措,畅通教师梯级成长路径。助力学院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技能高超、服务力强,满足高水平院校办学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打造师资队伍“新标杆”,可为高职院校借鉴和采用。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建设始终在路上,还有许多关键问题要破解,我们愿意作为实践者,乘着“特高项目”的东风,吹响了新一轮奋进的号角,向着新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