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学院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侯音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4-11

双高建设背景下学院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2017年学院获批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立项建设单位,既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鞭策。历经三年的建设,学院对标对表建设目标,聚焦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等任务发力,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形成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龙建院方案,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贡献,为其他院校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一、基本概述

2017年10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实施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通知》(黑教职函 [2017]551号),提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突出、就业优势明显、服务龙江产业需求能力强、对外交流合作水平高、综合实力领先’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引领和促进全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有若干所学校跻身全国高水平高职院校行列”。为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应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和创建全国一流综合水平领先高职院校的需要,学院积极申报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并成功获批。

通过三年建设,对接国际标准,聚焦内涵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服务能力,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打造覆盖建设行业全产业链的专业群,服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构建“1246X”培养体系,系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以章程建设为统领,以诊断和改进为抓手,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省建设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试点。构建“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体系,服务我省建设行业人员培养培训。建设智慧校园,构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实践,引领高职院校建设类专业改革发展,为我省地方经济和全国建设行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二、成果创新

(一)重构专业(群)体系,服务产业升级“新格局”

学院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导向出发,立足学院特色,强化专业群与行业产业群、职业岗位链的对接与融合,重构专业(群)体系,打造覆盖建筑全产业链的土建施工类等五大专业集群,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需求的高度融合。

(二)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人才培养“新成效”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素质养成、价值塑造“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全面提升。

(三)瞄准“课程思政”,打造立德树人“新典范”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按照“三建三合”的总体建设思路,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初步形成三全育人格局,达成“一课一品”新格局。

(四)聚焦“三教”改革,打造师资队伍“新标杆”

学院创新“标准引领、项目驱动、分类培养、多措并举”的“1246X”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打造师资队伍“新标杆”。

(五)深化产教融合,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实践产学研企职教发展模式,建设82家政行校企研单位联合的黑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改革。

(六)拓展渠道和形式,实现服务能力“新提升”

学院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分类建设三类技术技能平台,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平台等载体开展技术服务、产品升级,助力企业效益增长和动能转换。

三、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效果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专业群与行业产业群、职业岗位链的对接与融合,打造了逻辑结构科学、产业支撑有力、教学资源集聚专业群,开辟“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需求的高度融合。

(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四)学院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全面参与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研发、技术改造和运行过程的实践。

四、实施路径和方法

(一)打造各具特色的专业(群)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素质养成、价值塑造“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对接。建筑设计类专业群构建“五位一体,七项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职业强化”三段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筑设备类专业群构建“学员制+学徒制”、“2+0.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平台课程共享、专业模块课程并行、拓展课程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等。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累计培养了1956名更加适应行业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企共建高水平开放性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具有社会开放性和公共服务功能,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岗位培训、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工作的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开展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活动。完成综合布线与通信网络实训、智能楼控实训基地等17个实验室升级改造项目。与建筑领域的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将典型的实际生产项目转化为模块化的教学项目,开发“教学做”一体化实训项目56项,满足实践教学活动。



1  部分实训基地展示

三)瞄准“课程思政”,打造立德树人“新典范”

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采用“三集两选”方式,提升育人水平。集中研讨提问题。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研讨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党支部创新教育活动集中培训提素质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采取院校观摩取经、示范课堂、专题培训、思政大赛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育人素质集中开发提能力。构建思政元素专业-课程-任务-知识点的“四点一线”开发流程,组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混编建设开发团队8个,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集中开发思政元素、集中开发资源,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师德楷模树标杆。评选全省师德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学院师德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标杆做榜样,引领教师提高育人意识,育人本领。选教学团队做示范。学校着力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建设,做课程思政建设的领跑者。  


 
2  部分课程及教材资源

(四)实施“1246X”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理念,坚持“稳定、内培、外引、借力”的发展战略,按照“四推四提”的基本思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典型特征,通过“德能行知”四大维度,涵盖六大能力构建不同类别教师遴选标准为引领,系统顶层设计项目驱动,分类培养、多措并举的“1246X”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专任教师能力,打造师资队伍“新标杆”。


 (五)构建“255128”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  国家名师风采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学院与全国试点院校同步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教学诊改工作。搭建“255128”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即两个基础“目标链”和“标准链”的完善、 “五纵五横”过程控制运行机制、一个“信息平台”、两个“激励机制”、“8字螺旋”,保障机制的建设推进管理质量螺旋提升。

4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分类建设社会服务中心,打造技术转移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助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助力企业效益增长和动能转换。在实践中,教师的应用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学院的学术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为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智力保障。

5  黑龙江建设职教集团成立大会

6  部分专利证书

(七)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1.与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开展联合办学

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单列招生计划,单独编班,实现教材引进、外教授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对接国际标准,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7  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2.对接国际标准,开展《悉尼协议》国际工程专业认证

开展《悉尼协议》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电气等四个专业完成自评报告书、通过实地访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认证期三年。

五、成果推广范围和效果

(一)提供龙建院方案,为其他院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双高建设过程中,学院围绕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等具体任务发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标准建设、平台建设、共同体建设的建设路径和建设举措等方面形成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龙建院方案,为其他院校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示范其他院校人才培养

创新打造“成长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主体、课改主线、课堂主战场、资源主渠道”系统设计,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达成“一师一格”,“一课一品”的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被评为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经验和模板被多所省内外职业院校借鉴,示范了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创新。

(三)以资源共建共享为载体,带动其他院校同步发展

学院作为第一建设单位,牵头联合18个省市25所职业院校(13所国家级示范院校、9所优质院校)、22家企业、2所研究院成功立项国家级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子库,通过共建共享共用,带动其他院校同步发展。

(四)以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为依托,促进其他院校教学改革工作

学院多位教师参与完成国家多个专业教学标准编写工作,并被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多所同类院校邀请作为专家指导教学改革工作,促进其他院校教学改革工作。

(五)以对口支援和帮扶为契机,辐射其他院校发展

学院多位教师赴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旅游职业学院、西藏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对口支援和帮扶,深入论证拟开设专业,编撰专业论证报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的设置核心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发挥了“双高”学校的辐射带头作用。

(六)以职业师资培训为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发挥国家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承办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任务,系统培养教师的教学建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职业技能等,为省内外职业院校培养教师千余人,切实发挥学院示范引领作用。

六、成果取得成效

(一)打造覆盖建筑全产业链的土建施工类等五大专业集群,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需求的高度融合,立项国家级A档高水平专业群1个;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

(二)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素质养成、价值塑造“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获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挑战杯、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各类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129项。

(三)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初步形成三全育人格局,达成“一课一品”新格局,2020年获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课程思政示范名师1名,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

(四)创新“标准引领、项目驱动、分类培养、多措并举”的“1246X”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培养国家万人计划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获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成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匠师工作室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7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6个;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获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9部,黑龙江省首届教材建设奖11项;获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6项,省级26项。

(五)校企共建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开展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活动。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室1个;建成教育部建筑施工类双师型培训基地1个;建成和改造适应职教改革需求的实训室17个,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2个。

(六)学院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申请国家级应用科研项目13项,获得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承担社会服务工程项目52项。开展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等领域横向课题34项;参与国家行业标准1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6个、地方标准5个,完成工法6部等;完成职业培训4.6万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647人次;开展社会服务25场,志愿服务29场;对口支援新疆和西藏职业院校5人。

 

研究成果负责人:王力

研究团队成员:王林生、张秀霞、汤延庆、才德鑫、奚英、侯音、李大宇、王富斌、吴耀伟、金锦花、吕君、于景阳、张坤、纪明香、齐晓燕、李均、郭启臣、温琳、李爽

研究成果执笔人:汤延庆、侯音



编辑:双高建设
审核人:
最终审核人: